大家有没有发现单片机MCU的供电电压大多都是3.3V,而不是3V,也不是3.5V,这是为什么呢?今天我们将为大家简单介绍这一原因。其实,电子中的每一个数字都不是随随便便提出来的。
3.3V的这个数字是多方面的因素得出来的,这涉及到电平兼容,同时又与半导体工艺演进技术有关系,甚至还要考虑商业上的兼容性问题。3.3V供电电压是在90年代之后被定为标准,并开始使用的。在那之前,都是5V。在了解3.3V的来源之前,我们也讲一下5V的由来。
在早期的数字电路中,最常使用逻辑门电路TTL来实现电路功能,而让晶体管在饱和区和截止区之间转换的工作电压是5V,所以5V被定义为TTL的逻辑电平标准,
90年代之前,为了保持电平兼容,当然那个时候半导体工艺还是比较落后的,主要的逻辑电源和接口电压也一直都是5V电平标准,那个时候的单片机也匹配了5V的逻辑电平标准,比如我们熟悉的51单片机就是5V。5V的特点是虽然抗噪声性能强,但电压比较高,功耗大。
90年代之后,随着半导体工艺演进,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呈指数级增长,为了降低芯片的整体功耗,就需要一个更低的电压标准。半导体的工艺也演进到0.6um、0.5um和0.35um了。
在半导体生产工艺中发现,工艺越高,mos的栅极氧化层厚度就会减小,比如在0.35um的时候,栅极氧化层厚度减到了7nm左右,能承受的最大源漏电压大概是4V。按照这个电压减去10%安全裕量是3.6V。又因为板级电路的供电网络一般是保证+-10%的裕量,也就是3.3v了。最早使用3.3V工作电压的CPU是Intel的Pentium P54C。
在半导体工艺的不断演进下,除了5v和3.3v之外,还有2.5V、1.8V 和 1.2V 的逻辑电压电源标准。通常,电路运行的速度越快,功耗越低,逻辑电平也就需要越低。
需要特别补充的是,并不是真的是只有3.3V这个电压值,芯片才能工作,而是有±10的裕量,意思是低到3V,高到3.6V,芯片都是可以正常工作的。
最后还要给大家补充一个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点,什么时候3.3V才能兼容5V呢。以STM32芯片为例,各个引脚输出与输入的逻辑电平是3.3V,为了增加芯片的兼容性,有些引脚是可以容忍5V的,意思就是虽然工作电压是3.3V,但是如果输入是5V的电平,也会认为这是高电平。
在datasheet里容忍5V的接口都有标明,这里带有“FT” (Five Tolerate)的就是,说明这个引脚是可以正常识别5V的逻辑电平信号,而不至于因为逻辑电平电压高于自身的3.3V标准而损坏芯片,这里的容忍就是正常识别不损坏的意思。如果引脚设置的是模拟输入模式,就不能接5V。
关注微信号,惊喜等你来
x